近日,廣州市政協開展今年的第二次“知情問政”活動。據南都報道,本次活動中,停車費漲價、工程項目“萬里長征圖”等熱點問題,在383名市政協委員與28個政府部門面對面的交流中,得到集中爆發。
  問政活動在廣州早已司空見慣,委員詢問情況,提出問題,從“知情問政”四個字的錶面意思看,大致可認為,這類互動既滿足知情需要,同時參與者也可表達不同意見。不過,它的價值在過去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問政活動開展的早期,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抽象層面,政協委員代表民眾發問,政府部門釋疑,在很多批評者的解讀中,這被視為政治清明的一種表現,無論結果如何,這種互動無疑體現了現代政治的特性。而隨著問政模式得以固定,無論是切身參與問政的政協委員,還是關心問政活動的普通民眾,都不再滿足於場面上的熱鬧,他們厭倦了重覆而無效的質疑,轉而關心問政能否產生切實的效果,反映的問題能否跟進解決。
  問政活動價值上的上述轉變,在近年來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不過問題也很突出。以廣州為例,好的一面是,哪些問題民間有疑惑,哪些事項民眾不滿意,大致能從問政活動中得到呈現,委員們圍繞近期廣州的焦點問題與有關部門展開交鋒,其中不乏犀利的質疑。此次活動中,曹志偉、韓志鵬等“炮手”委員延續以往的熱情,比如就備受關註的停車費漲價問題,他們向市交委反映市民意見,並關心接下來政府部門的相關對策———如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漲價政策是否還要延續?讓人遺憾的是,市交委把問題推給時間,表示“時間還短,治堵成效還沒顯現”,寄希望於不久的將來漲價政策發揮改善交通的作用。類似這種萬金油式的回答無疑削弱了問政的價值,政策是否需要長時間來檢驗?多長的時間才算長?如此一來,問題陷入僵局,所謂的問政最終也就無解。
  停車費政策決策前政府部門曾召開聽證會,從姿態上表現出對民意的尊敬,如今問政的一大目的也是傾聽民意,但從政府部門前前後後所持有的自信看,對於民間一直存在的反對聲是否受到政府部門足夠的重視,還有必要打一個問號。在問政現場,政協委員們只能重覆他們的質疑,並一再要求政府部門簡單回答、正面回答。錶面上看,作為質疑的一方,政協委員們“來勢洶洶”,質疑時有理有據,聲色俱厲,那些敢言的政協委員受到民眾的贊譽,其中有的還成為明星委員,而政府部門則“壓力山大”,一到問政現場就苦不堪言,往往只能疲於應付。但問題在於,目前的問政很多時候僅僅局限於質疑,政協委員更像是一批時評作者,他們代表民眾表述問題,問政過後,那些提出來的問題依舊存在,待下次問政再被拿出來討論。此次問政現場,政協委員曹志偉把自己寫成的文字材料留在市交委攤位前,表示“我的建議都寫在這裡,你們覺得可行的就採納吧”。問政影響雖大,但參與者的失落由此可見一斑。
  政協委員們的建議未必全對,問政的目的在於,通過呈現不同意見,從而為公共決策提供參考。顯然,要發揮預期的作用,就不能提前預設一種“正確”的結論,反映在具體的操作中,一方面要在決策過程中聽取不同聲音,另一方面,在決策後,還要根據反饋意見對不合理的決策展開糾偏。問政工作涉及的是一種民主機制,如果要從抽象的價值理性向具體的工具理性完成轉變,就必須從機制上入手,真正讓民主落實在每一個決策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問政工作的民主空間今後還有待進一步開拓。  (原標題:[社論]問政的民主空間有待進一步開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js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