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雨是平陰縣龍山小學洪範分校四年級三班的學生。在她一歲時,父母就離開家去青島的一家電器廠打工,把小思雨留給了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每周父母都會打一次電話,但每半年才回來一次的父母在小思雨心中只是留下了“爸爸胖胖的、媽媽很漂亮”的印象。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雖然衣食無憂,但平日里不能像別的小伙伴一樣享受父母在身邊的溫暖叮嚀,加上與爺爺奶奶話又少,久而久之,小思雨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有時還會撒謊、逃學,在班裡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從村小學合併到龍山小學洪範分校後,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小思雨的幫扶老師臧玉娟發現她嗓音條件很好,就把她推薦到了學校合唱隊。在那裡,同學們圍著她唱歌、說話,她臉上的笑容也漸漸多了起來。就這樣,小思雨重新收穫了自信,學習成績也一躍到班級中上游。
  近日記者瞭解到,這樣的事情不只是在小思雨一個人身上發生。在這所平陰縣最偏遠、經濟相對最為落後的山區小學全部613名學生中,像小思雨這樣的留守兒童就有238名,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還要多。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對留守兒童“貼標簽”,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或者老師都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平陰是這麼承諾的,也是這麼做的。
   “代理家長”讓愛心聯動
  也就是這樣一所山區小學,在幾年之前還是洪範池鎮中學。在村小併入中心校的教育資源整合中,平陰通過構建教育聯盟,讓城區的龍山小學“牽手”山區小學。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校名的更改上,學校軟硬件的提升,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把更多目光放到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弱勢群體上。“為了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長,我們從不在留守兒童身上‘貼上標簽’,把所有孩子的需求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在採訪中,平陰縣教體局負責人的一番話讓記者印象深刻。吃、住、行、學,平陰對留守兒童的關心愛護細緻而周到。
  臧玉娟既是小思雨的幫扶老師,又是她的“代理家長”,除了縣裡在全市率先啟動的為每一名留守兒童辦理身份識別卡之外,學校為每一名留守兒童還建立了兒童檔案,記錄著每個留守兒童的家長姓名、務工地點、收入情況和聯繫電話。除了要求外出家長每周給孩子打電話、寫信、與班主任聯繫和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外,“代理家長”們幾乎每周都會去留守兒童家中走訪,讓孩子更多地體會到父母在身邊的愛。
  這樣的“代理家長”還有很多。他們有的來自教育系統,有的是女公安民警,還有女法官。雖然人群各異,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都是平陰整合社會資源,讓愛心聯動,彌補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的一個縮影。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的,那就是在留守兒童父母暫時外出的這段日子里,為遠離父母的孩子們帶去歡樂和溫暖。
  搭建平臺匯聚情感關愛
  “看到孩子生活這麼幸福,身邊這麼多關心他的好心人,我們兩口子在外工作也就少了很多牽掛,我們一定常回家看看孩子,多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這是今年“五一”期間,平陰縣龍山小學洪範分校留守兒童孟繁的父親回老家見到老師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初夏的傍晚,平陰縣玫瑰鎮大站小學留守兒童活動站里,傳來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在這裡不僅可以做作業,還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打乒乓球、下圍棋、做游戲,很開心。”正在這裡活動的留守兒童譚浩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這座取名“留守兒童活動站”的場所是平陰縣在全市首個建立的省級留守兒童活動場所。這之後,東阿鎮少岱小學、縣實驗小學李溝分校又分別建起留守兒童活動站。目前,在平陰縣,留守兒童集中的村(居)建有“留守兒童之家”、學校建有“留守兒童活動站”,這些場所全都免費向留守兒童開放,社區志願者和學校老師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在這裡開展游戲、才藝、讀書等各種活動,幫助留守兒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近期,平陰縣還計劃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建立視頻聊天室。這樣,孩子們就能與父母在網上見面對話。
  “吃、住、行、學”細緻周到
  早上7點把小孫子送上校車,下午5點再到村口站牌接回家,這已成為陳大爺每天不變的“任務”。隨著教育資源整合,部分留守兒童家離學校越來越遠,就學問題成了全社會特別是留守兒童家長關心的社會問題。如今,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平陰縣的大街小巷,一輛輛“大鼻子”的黃色校車分外醒目。雖然財力有限,但縣裡還是出資1947萬元購置了77輛校車,專門用於接送孩子上下學,這也使平陰成為省內唯一政府投資實現農村學校校車全覆蓋的縣。
  因為父母在外,大部分時候,很多留守兒童的午飯就在學校門口的地攤上湊合一頓,既沒有營養,又不衛生。而現實的情況是,有的學校因為條件所限,不具備全部建設食堂的條件。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平陰縣教體局推出了“聯體式配餐”食堂管理模式,即具備條件的中心學校為周邊學校學生送餐。這一過渡時間的特殊辦法將很快終結自己的使命。今年底,學校合併完成後,所有學校都將擁有自己的食堂,農村孩子們每天都可以在學校里吃上營養搭配的熱乎乎的飯菜。“爸爸,我今天在學校洗上熱水澡了,我和同學邊洗邊打水仗,真開心!”縣實驗小學李溝分校十幾名留守兒童中午在學校新建成的澡堂洗澡後,留守兒童劉瑩瑩向遠在山西打工的爸爸發送了這樣一條短信。考慮到大部分留守兒童長期與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洗衣難、洗澡難一直是困擾農村留守兒童的“老大難”問題,為此,今年,平陰縣實施了關愛留守兒童“熱水澡”工程,並把它列入平陰縣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踐行群眾路線八項惠民舉措之一。現在,學校里新裝的節能空氣能熱水器和烘乾洗衣機已全部安裝到位,像任思雨、劉瑩瑩這樣的留守兒童每周都可以在學校洗一次熱水澡、洗一次衣服。
  (本報記者 馮經偉 通訊員 蘇後生)
  短評
  帶著感情做留守兒童工作
  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物質上也許並不匱乏,但他們缺乏的是父母的親情以及正常的家庭氛圍。關愛留守兒童,不僅僅只是滿足於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讓他們健康成長。
  帶著感情去關愛留守兒童,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去疼愛,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當成良心活去乾,才形成了今天平陰縣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多方出力、愛心組合的格局。
  對人口僅有37萬的平陰縣來說,放眼全省乃至全國,與其他許多縣、市相比,3287名留守兒童的數據並不突出。但能把這一問題提出來,並且放到重要的位置,在當下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開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大背景下,關愛兒童、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留守兒童,本身就是政府職能部門需要解決的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平陰的做法值得學習。 (馮經偉)  (原標題:讓愛一路同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js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