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4月9日訊 (記者 胡增春)“我‘文革’的時候曾在這裡上過學,當時不懂事,跟著別人破四舊,正殿門口柱子下麵的那個石墩缺了的一塊,就是我砸的。能不能修補,我可以捐一些款?”今日,萬榮縣后土祠文管所負責人沈偉傑說,今年以來,已經有兩人對他表示過類似願望。
  后土祠建築群古名汾陰后土祠,位於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村北,處於黃河和汾河交匯處的汾陰脽(音shui)上。據傳說,中華民族的遠祖女媧摶土造人就在此處,是歷代皇家祭祀后土、供奉女媧的場所。黃帝奉女媧為祖先,曾在此掃壇祭祀並留有碑文遺跡。有文獻可考的記載,從漢代開始,歷史上曾有8位皇帝24次在此拜祭,直到明代定都北京之後,仿造后土祠建造天壇,皇帝祭土才改在北京。后土祠受到歷代統治者尊崇,多次重建、修葺,留有規整的建築群。1996年,后土祠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後,后土祠曾經有很長時間作為學校使用。“文革”開始後,古建築及祠內物品受到衝擊。據知情者介紹,殿內塑像除部分毀於戰爭外,很多在“文革”時被作為“四舊”砸毀,建築群中的鐘樓鼓樓也是“文革”時被拆除。“在祠內上學的學生受到影響,對一些木雕石雕進行打砸。我當時用一把鐵鎚砸掉了正殿柱子下麵的石雕。現在想來真是覺得自己無知。”昔日曾在后土祠中就讀的一位中年人對沈偉傑說。
  記者在后土祠內看到,此人所說的破壞之處為獻殿下一個柱礎,原本雕有4只石獅子,而今僅存3只,但可以從活靈活現的姿態上看出其藝術價值。因為年長日久,昔日的痕跡幾乎已經磨光。“這是第二個對我坦言當時參與破壞的人,他們都是當時的學生,是附近村裡的人,現在在外面工作。希望為當年的行為有所彌補。”沈偉傑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js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