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假期取消,引髮網上和媒體信用貸款上的不滿。
  2014年放假安排近期公佈,大年三十的假期取消,引髮網上和媒體上的不滿。有人從文化上論證,大年三十才是過年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全家團圓具有高度的文化和精神意義。有些人從操作層面上提出,年三十不放假就會讓當天上班的人來不有巢氏房屋及回家,也使這一工作日沒有效率,在實際操作上沒有價值。
  這件事有某種諷刺意味:年三十放假正是2007年假日改革的成果,此前年三十一直是工作日。年三十放假當時是不少民俗學家和公眾呼籲的結果。如2007年2月5日《杭州日報》以《年三十能“名正言順”地放假嗎?》一文呼籲年三十整合負債放假,副標題是:“政協委員已準備建言兩會,不能再讓除夕成為‘黑假期”了”,措辭表達都相當強烈。那幾年類似報道屢見不鮮,提出的理由和今天別無二致。幾年的呼籲促成年三十放假新規的出台。但近年輿論卻漸漸轉向。不少人認為,年三十不少單位已形同放假,作為正式假期,反而要早一天上班,無法充分感受親情和節日的快樂,因而又呼籲年三十無需放假。但今年調整又引發強烈反彈。年三十是否放假變成無解難局。放不放假都會招來批評,改過來改回去都有意見。
  由此可見,傾聽民意、順應民意遠非易事。一方面民意本身就有分歧,如家裡團聚方便的,就覺得年三十放不放假無所謂,不如後面延一天實惠。在外地工作要回家msata團聚的人就需要年三十放假。各有各的理由和訴求,求得大家都滿意其實相當有難度。另一方面,利益受損或要求未得到回應的人會強烈表達不滿,而滿意的人往往並不發言。因此我們會感到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是向這一方面說的。但順應這部分民意做了調整,另一部分原本滿意的人感到利益受損發表意見,而現在滿意的又不發言了,於是看起來輿論又倒向另一面。如何把握民意如流水般的轉換,求得“最大公約數”是最難的問題。
  在假期調整中,七嘴八舌、莫衷房屋貸款一是的情況一直存在。如取消五一長假,轉化成分散的幾個傳統節日的假期,也飽受批評。批評者都說原有政策安排沒有考慮民意,但民意的複雜性正是其中的壓力所在。當然增加假期會得到更多人支持,但也會有假期過多使生產工作受到影響的憂慮。
  這些難以平衡的複雜性,要求公共政策展開時註意兩個方面:一有共識性,在轉換之前求得最大公約數。如2007年假日改革由於呼籲多時,形成了相對共識,爭議就較小。但這一次批評剛出來就迅速調整,反而沒有考慮達成更多的共識,因此批評就較多。如何在形成政策前達成相對共識,其實是關係到普通人生活的公共政策調整最重要的方面。二有前瞻性,對政策出台後的反應和質疑有充分準備。對問題做充分考慮,把調整的困難和矛盾想得更充分,而不是看到網上的聲音就覺得是從善如流。有時問題就出在對民意的把握出現偏差,以為是多數民意,到時候發現並非如此。▲(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原標題:除夕放不放假,民意難局無解)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js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